11月13日,在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、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贵州民宿产业发展大会,现场发布《贵州民宿蓝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蓝皮书》),介绍2023-2025年贵州民宿产业发展情况。据统计,全省民宿经营主体总量已达约1.3万家,跻身全国第五位,与四川、云南、浙江、山东共同构成全国民宿产业第一梯队。
《蓝皮书》显示,贵州省民宿产业已初步构建起“政策引领、市场驱动、资源赋能”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,初步形成万峰林、黄果树、荔波、梵净山、花溪等十个民宿集群。据贵州省旅游民宿协会调研统计,全省民宿产业年营业总收入突破70亿元。2024年,全省民宿共接待游客900万人次,平均每家民宿年营业收入约为58万元,人均消费约800元。在万峰林等重点集群区域,民宿收入已占当地旅游总收入的30%以上,成为推动乡村消费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。
近年来,贵州省委、省政府将民宿产业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,逐步构建起系统化的“四梁八柱”政策支撑体系。2023年2月,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《关于促进贵州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增民宿市场主体5000家、限额以上民宿企业150家、等级民宿600家,其中五星级30家、四星级90家并围绕财政补贴、用地保障、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支持举措。同年配套印发的《贵州省民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,进步明确了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,对获评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的经营主体分别给予5万元、3万元一次性奖励。
在标准化建设方面,多部门协同出台系列地方标准,有效填补行业监管空白。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《民宿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》(DB52/T1743-2023),将民宿划分为金山级(五星级)、银山级(四星级)、青山级(三星级);省消防救援总队制定《民宿消防安全管理规范》(DB52/T1819-2024),首次按建筑承重构件的燃烧性能将民宿划分为A、B、C三类;省卫生健康委出台《贵州省民宿卫生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明确民宿实行卫生许可制度;省政务服务中心推行“四抓四减”策略,整合多部门申报材料为一套,压缩58%的申报内容将办理时间从27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,显著优化民宿开办流程,推出《民宿产业创业宝典》对新开办的民宿给予系统指导。
在金融支持方面,贵州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信贷产品。截至2025年3季度末,工行贵州省分行酒店民宿行业贷款余额31.5亿元。其中,酒店民宿行业专属普惠产品”黔旅快贷”累计发放超20亿元,累计支持省内酒店民宿客户超1000户。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推出创新信贷产品,2023年至2025年9月底累计发放“乡村旅游e贷”101.56亿元,惠及乡村旅游经营户7.76万户;累计投放“农银青年旅游创客e贷”805笔7.75亿元,精准支持青年群体投身民宿创业。贵州银行亦创新设立”黔途悠宿”专属信贷产品,截至2024年末,累计发放民宿贷款25亿元,支持1383户民宿企业发展。
依托“山地公园省”自然禀赋与多民族文化底蕴,贵州民宿形成独特竞争优势。整体来说,贵州民宿产业已突破单一住宿业态,形成了由专业化上游服务与多元化下游衍生业态构成的完整生态圈,产业链价值显著提升。据统计,贵州省82%的乡村民宿是利用民居和村集体公用房屋等闲资源开办,通过“租赁+分红”等模式带动近16万户农民受益;据贵州省旅游民宿协会调研统计,截至2025年6月,贵州民宿产业已形成约10万人的用工规模,平均每家民宿吸纳5-10人就业,其中直接就业人数达4.02万人。
根据《蓝皮书》“区域篇”中的《贵阳贵安民宿产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贵阳贵安民宿产业依托“生态气候+文旅市场”双重优势与避暑旅居需求爆发的契机,以“市场主导、政策赋能”为核心路径,形成1个重点民宿集群——花溪民宿集群及5个重点民宿村(镇)。其中,花溪民宿集群依托花溪湿地、青岩古镇,现有民宿超1600家,2024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。
截至2025年6月,贵阳贵安民宿总量达3124家,占全省民宿总量比重显著,客房约4.4万间,床位4.7万张,规模位居全省第二。直接从业人员4392人,2021-2025年累计开展民宿相关培训3000人次,注册民宿品牌605个(占总量16.5%),初步形成“中小为主、头部补充”的格局。民宿分布呈现“南多北少、集群依赖景区”特征,花溪区、乌当区、清镇市为民宿核心集聚区。
记者 董容语





